进攻行动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7点不到,斯塔克就收到了护航战斗机的报告。
在预定发起攻击到海域附近,遭遇了梁夏海军到战斗机。因为有-6提供的支援,所以并没有遭到对手压制。
关键就是,第一批杀到到梁夏战斗机仅有8架。
依靠数量上的优势,护航战斗机才能在电子攻击机的帮助下,迎战获得舰载预警机支持的防空战斗机。
严格说来,其实是相互纠缠,寻找发起攻击的机会。
空战还没结束,执行攻击任务的20架轰炸机就已杀到。
直到7点一刻,攻击行动才正式开始。
原因也很简单,护航战斗机在这个时候才击溃了防空战斗机,让紧随其后的电子侦察机前出,利用被动探测的方式,找到了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例外一支航母战斗群,并且确定了大概方位。
在获得了电子攻击机提供的情报之后,轰炸机群才发起攻击。
攻击行动很是干净利落。
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分成5个编队的20架-52就相继投下携带的反舰导弹,也就是-109的空射型号。
之前,介绍过这种导弹。
因为遭到空军反对,国会也不愿意拨款研制第二种空射巡航导弹,所以该型导弹在已经研制成功的情况下,被转为技术储备,并没有批量采购,更别说是正式加入纽兰海军的装备序列。
关键就是,在下马之前,已经通过海军的验收测试。
此外,-109的原型导弹参加过空军的“空射巡航导弹”项目的竞标,只是因为尺寸与质量超标,败给了竞争对手,后来正式列装的-86。在竞标期间,原型导弹就在包括-52在内的几种轰炸机上进行过挂载测试,还做过发射测试,完全能由空军的轰炸机挂载与使用。
在此之后,才赢得了海军的竞标,在正式装备后获得“-109”的军用编号。
正是如此,纽兰海军才想到,在-109的基础上研制一种空射型反舰导弹,以增强远程反舰制海作战能力。
纽兰海军自始至终都没想过,要用这种导弹来装备舰载攻击机。
因为尺寸太过巨大,所以“-109”从一开始就被当成重型反舰导弹,由大型作战飞机挂载使用。
与传统的反舰导弹相比,“-109”最为突出的特点,其实是具有非常强的自主作战能力。
严格说来,可以把“-109”看成是“沉默彩虹”反舰型的低配版。
与“沉默彩虹”反舰型相比,“=109”除了对质量限制更宽松之外,主要就是降低了部分性能指标,比如不再要求超音速飞行能力。在其他方面,“-109”可以说是非常的先进。
要说的话,跟-30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导弹其实都是妥协产物,也就是在短期之内无法逾越的技术障碍面前,降低了性能指标。
不过,这也是很聪明的选择、
如果没有妥协,“=109”肯定不可能在大战爆发之前达到服役状态,或者说根本就不会有这种导弹。
按典型的进攻战术,只需要为导弹输入目标的方位信息,准确说是位置偏差不超过60千米,“-109”就能依靠搭载的雷达,沿螺旋航线飞行,完成攻击之前的搜索工作。在找到目标战舰之后,“-109”将依靠弹载雷达锁定战舰,并全程主动发起攻击,不需要载机提供指引。
关键还有,在攻击阶段,准确说是攻击弹道的末段,“-109”会主动进行大角度的蛇型机动,规避目标战舰发射的防空导弹,提高突防的概率。在击中目标战舰之前,还将近一步降低飞行高度,确保命中点在目标战舰的水线附近,以此增强破坏力,达到重创或者击沉目标战舰的目的。
当然,凭借重达1000磅,也就是454千克的半穿甲战斗部,“-109”的威力绝对不可小觑。
要说的话,甚至超过了-30。
按照纽兰海军做的测试,1枚“-109”就能击沉1艘5000吨级的驱逐舰,或者是重创万吨级巡洋舰。即便是对付排水量达到10万吨的超级航母,也只要4到6枚就能使其丧失作战能力。
不过,“-109”并不是完美无缺。
比如弹体太大,目标特征太明显,很容易遭到拦截。
跟-30做个比较,就有很直观的印象了。
在性能差不多的情况下,“-109”的发射质量高达1400千克,比-30整整多出400千克,体积也比-30大了30%。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109”对搭载平台有更高的要求。
即便是-52,也要在超载的情况下,才能够挂载24枚。
换句话说,在挂上了24枚“-109”之后,-52需要在往返途中各进行一次空中加油,才能够获得5000千米的作战半径。要想把作战半径扩大到8000千米,就得多安排一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