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就要卸开炮尾端着炮管往外倒炮弹,但也有另外一种可怕情况那就是由于战斗激烈,炮手疲劳紧张以至于一些缺乏战场锻炼的士兵就会紧张出错,第一发瞎火没有被击发接着又把第二发装进去了。
由于炮管较短所以迫击炮的射击环境很恶劣,战争中的士兵由于在战斗中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噪音,而大口径迫击炮在击发的时候士兵会捂住耳朵进行转身躲避,所以这种情况极易发生重复装弹的恶劣行为,一旦重复装弹就代表着炸膛随时会发生,两发迫击炮弹的殉爆足以直接消灭整个炮兵班。
而这点就是吴海洋最为关心的事情了,一旦发生这种恶劣的事故,恐怕他所在的支队会立马扬名天下,因为直到目前为止整个民国还未发生过这种事情呢。
迫击炮班的所在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副狼藉的样子,民国福建第一国民卫队的二中队唯一的迫击炮班就这么没了,当吴海洋看到地上一个大坑时就微微的松了口气,两个已经被炸的变形了的迫击炮管放在了地面上,这些已经损坏的武器根据军事管制制度是必须要收回的。
阵亡的士兵遗体也已经被运走,除了两个正在等待吴海洋迫击炮在专人守护下,其他的各种炮弹和武器已经全部回收完毕,而等吴海洋检查完这两个迫击炮后会被一同带走。
检查着迫击炮口上的装置,吴海洋还是第一次近距离观察这种防止重复装填的小工具,圆形的卡扣可以扣在迫击炮的炮口,这种机械式的防止重复装填器当时在他进行武装训练的时候还未发明,不知道是什么样的老师傅发明出来的?
吴海洋带着他的手下撤退到了洪山大桥,他必须要保证这座桥梁在海军陆战队到达之前掌握在手中,直到那海军陆战队接手的时刻。
当吴海洋指挥着手下在桥头边构筑了一定的掩体后,负责殿后的第三小队已经完全撤了出来,虽然马克沁已经被正规部队的兴业式冲锋枪淘汰下来,可是对于他们所在的国民卫队来说,这种相比极其老式的枪械还是属于重武器级别的。
两个简易的机枪堡被手下熟练的构建出来,分布在闽江东岸的两处组成了桥头堡,等到把两架马克沁重机枪挪进去,第三小队也已经分散在东岸构建阻击点,以防备***人的反扑。
对面的兴业军莫名其妙的撤退了,驻扎在码头上的***人却是没有弄明白怎么回事,贸然出击被对方凶猛的火力打回来后,码头上的***军队才老实点等待命令。
此时的整个福州市已经成为了战场,巨大的炮击声虽然不甚频繁,可是由于爆炸的声音却是震动了全城,市区的居民也都紧紧的把自己藏在家中,祈求那不长眼睛的炮弹别落在自己的头上才好。
福州市南边二十多公里的白马山上,几个山民装扮背负着柴禾的男子正站在山上远眺,冷不防看到山下的省道上突然出现了一条蚂蚁般大小的物体,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条蚂蚁组成的长龙越来越大,最终当一股股淡淡的青烟出现在这几个山民的视线中后,几人仿佛吓呆了一般。
“快~山本君和山田君分两路马上去报告联队长,兴业军的陆地巡洋舰来了……”上野一郎的眼中露出了惊恐的神色,命令着手下赶快回去报信。
“嗨伊!”
两个身材矮小的山民扔下背负在肩头的几根起到伪装用的柴禾,开始向着后山摸去在那里他们每人都准备有两匹马就是为了此刻用到。
看着两个手下的身影消失在山林里,上野一郎这才想起自己手中还有单筒望远镜,不禁快速拿起向着山下约有一公里多的省道上望去,只是这一看他就愣在了那里。
首先打头印入他眼中的就是那辆被涂装成草绿的卡车,对于这种卡车他只是以前在国内时从报纸上看到过,只是当时这种卡车的感觉还并不是如今这么真实。
可和那报纸中手绘的卡车不同的是,在这辆卡车的前部驾驶室车顶上一座看上去极具震撼的六管枪械正低伏着枪口,看到这一幕上野一郎脸上露出了鄙夷之色。
作为侦查科目出身的上野一郎在学校时期就知道,这种六管机枪是在1862年由理查德.j.加特林发明的一种利用手摇曲柄、多枪管外加机械自动装填的速射武器,所以这种武器被人们命名为“加特林机枪”。
而在马克沁发明利用火药后坐力完成自动循环的内能源机枪之前,“加特林机枪”是一款比较成功的连发武器。他知道这种机枪通常由6至10根枪管“捆”成一圈,当射手摇动曲柄时这一圈的枪管便旋转起来并自动装填入枪弹发射,其射速在每分钟可超过200发。而这,也正是上野一郎露出鄙夷之色的原因。
这种枪械武器在单发步枪的时候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只是当1890年马克沁机枪被发明出来并且应用在战场后,这种笨重难***作的武器马上就显得极其落伍了,当时加特林尝试过通过电动机来提高射速和让射手更省力,但由于枪的重量太大而且当时的观念认为每分钟超过3,000发的高射速完全是没有必要的,所以随着内能源自动武器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加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